17位学者联名信撕开“遮羞布”!终身研究员被停职两年

  2023年2月,一封看似“平平无奇”的联名信被送至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(CNRS),如一记重锤,打破了法国学术界的宁静。

  联名信的落款处,是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机构的17位学者。他们将矛头对准了CNRS的一名终身研究员乔兰达斯帕达维奇亚(Jolanda Spadavecchia)——她同时在巴黎第十三大学担任教授,承担多个研究项目。

  早在2021年,乔兰达就因涉嫌在20余篇论文中造假被举报。当时CNRS“轻描淡写”地处理了此事,仅将乔兰达停职一个月,并建议她更正几篇论文。然而,举报人在乔兰达的“反攻”之下,遭遇了调岗、排挤和打压。

  所幸,这封公开信成为事件的转折点。近日,据法国《世界报》报道,CNRS正式发布公告:因“严重且屡次违反科研诚信”,乔兰达被停职两年。这是除免职外最严厉的行政处分,几乎宣告了她在法国学术生涯的终结。

  她是意大利人,在意大利完成本科和博士学习后,前往法国做了3年博士后研究,并于2010年成为CNRS的终身研究员。被举报时,她的任职经验已超10年,已是一名资深学者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2018年,乔兰达获聘为深圳大学客座教授,还曾前往中国访问授课。此外,自2015年起,乔兰达一直担任“托斯卡尔生物技术公司(Torskal Biotechnology)”的首席科学家。该公司总部位于法国,专门售卖“用于癌症治疗的纳米粒子”。

  最初举报这位“湖”的,是巴黎第十三大学物理学教授拉斐尔莱维(Rapha?l Lévy)。

  2021年2月,拉斐尔发现,乔兰达与他人合作的20余篇论文存在图像复制和篡改问题,于是向CNRS和巴黎第十三大学提交了一份匿名报告。

  之后便是长达一年多的调查。2022年5月,CNRS给出处罚结果:乔兰达被停职一个月,并建议更正几篇论文。

  巴黎第十三大学校长也给乔兰达所在的实验室(CSPBAT)发出内部非公开消息,称“的确发现多项科研诚信违规行为”,并称“虽然要求多处论文更正,但尚无涉事论文被要求撤稿”。

  随后,相关期刊按照要求对乔兰达的论文进行了9处更正。《国际纳米医学杂志》则在2022年8月撤回了乔兰达等人的一篇论文——《金钆核壳纳米颗粒作为造影剂的设计与合成:未来纳米材料在纳米医学中的应用的智能途径》。这次撤稿并未征得乔兰达等作者的同意。

  乔兰达很不服气。在撤稿后,她立马联系了一本名叫JCRMHS的开放获取期刊,重新发表了这篇论文。

  这位“湖”还不罢休,怒怼PubPeer上批评她的人:“我不会回复这种匿名评论。它们来自某些对纳米医学、纳米科学和法律一无所知的人。”同时,她告诉管理员:“我将屏蔽贵公司发送给我的消息。”

  更有甚者,在得知举报者是拉斐尔后,乔兰达开始“反击”他。她声称自己受到了“骚扰”,还称拉斐尔举报的原因是二人之间存在“利益冲突”。

  2022年12月,《世界报》报道,一些同事批评拉斐尔在举报前没有和主管主任沟通,有人觉得拉斐尔是在“报私仇”。这导致学校将他调岗。拉斐尔还一度被泼“学术不端”的脏水。

  在社交媒体上,乔兰达疯狂为自己洗白,并将自己描述为骚扰和学术霸凌的受害者。局势变得对她有利起来,而拉斐尔则陷入人生低谷。

  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多萝西毕晓普(Dorothy Bishop)关注到了此事,在她看来,CNRS对乔兰达的处罚远远不够。于是,她联系了CNRS主席安托万佩蒂特(Antoine Petit)和科研诚信官员雷米莫塞里(Rémy Mosseri)。讽刺的是,安托万曾宣称,法国不存在真正的科研欺诈。

  2023年2月,多萝西联合各国各机构的学者们,联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。这封公开信的签名者共有17位,包括知名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(Elisabeth Bik)。他们来自不同机构,曾参与调查不同学科的科研不端行为。

  信中写道,“事实是清楚的,这些论文中包含复制和篡改的图表和电子显微镜图像。也就是说,不同实验的结果本应是不同的,但却用相同的图表来说明,并在之前的图像上复制和粘贴数字来更改坐标轴图例。”

  这些学者辛辣地指出:“CNRS对此案的回应是,要求更正而非撤回所谓的‘缺点和错误’……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存在大量的数据操纵和复制,纪律处分仅持续了一个月。”

  信中更是坚定了对学术欺诈的立场:“应立即进行调查,并透明地报告所有结果重要 新闻 头条。若科学记录中存在严重错误,应立即撤稿,任何用于问题论文的研究资金都应退还给资助者,不允许造假者带领实验室或带学生重大新闻网。应保护举报人免受影响。”

  最后,这封联名信要求CNRS审查自己的纪律处分程序,并考虑采用更有力、及时、透明的程序,以应有的严肃性对待数据操纵。

  对此,CNRS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想“解决”提出问题的人。CNRS主席安托万在同月回应多萝西:“你显然不熟悉CNRS关于科研诚信的政策和程序。”他与多萝西进行了一次秘密的线上视频会议。在会议中,他要求多萝西不要在网上发布任何内容,但多萝西拒绝保密。

  迫于这封公开信的压力,CNRS和巴黎第十三大学还是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——由三名相关领域(纳米粒子、生物物理学、电子显微镜)的专家组成,重新对这一案件进行调查。此次调查持续了两年多,终于在近日有了结果。

  据法国媒体报道,乔兰达从2024年9月开始,先休两年“无薪假期”。2026年9月,她的两年停职禁令将正式开始。

  截至目前,撤稿观察数据库显示,乔兰达与合作者的4篇论文已被正式撤回。在PubPeer上,她仍有多达37篇论文受到质疑。

  从最初举报到最终处分,这场“拉锯战”持续了4年多。最初发起举报的拉斐尔感叹:“意识到问题仅需几秒钟,而我们的机构和期刊要花上4年时间才能有所行动。”

  公开信的签署人之一、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精神病学家和元科学研究员弗洛里安诺代(Florian Naudet)指出:“此前,我们对CNRS的决定感到震惊,这种不一致和不透明引发了合理的批评……此案现在得到了认真对待。”

  而这封公开信更为整个学术界“敲响了警钟”。它指出,若不及时、严格地处理学术不端,将造成以下八个严重的后果:

  第一,造假的研究结果将误导年轻科研人员。他们在虚假结果的基础上付出数年心血,最终发现努力毫无价值。在大数据时代,错误的数据还会污染数据库。

  第三一分类方法,造假者可以借此晋升重要学术岗位,继续操控资源分配,让更多正直的科研工作者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,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。

  第四,当造假者是实验室负责人时,他们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影响是结构性的。面对不端行为,实验室成员往往只能在“揭发”与“沉默”之间做出艰难选择——前者可能断送前途,后者则意味着接受潜规则,放弃诚信。

  第七,科研机构、资助方、出版平台的声誉亦会受到牵连,甚至被公众质疑是否为造假行为提供了隐蔽庇护。

  第八,举报人本应因“做了正确的事”而受到保护与表扬,现实中却往往背负巨大压力。他们会觉得是自己引起了大家对负面消息的关注,因此辜负了组织。他们常常面临被孤立、调岗、排挤,甚至法律诉讼的风险。

  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
  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卢诺教授在偏振中子衍射中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MDPI Magnetochemistry

  FoAR 生物与建筑:将科学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六家法国建筑事务所项目案例研究